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发病率为7-23%,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结合带微损伤等有关。
结合带是子宫内膜与肌层的连接带(junct ion zone,JZ)位于宫肌层的内1/3;
●JZ正常结构被破坏,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跑陷至子宫肌层形成病灶。
子宫腺肌病的分型
●局限性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瘤、子宫囊性腺肌病
●弥漫性子宫腺肌病:
异位病灶在子宫肌层弥漫性生长,部分或完全累及子宫后壁和(或)前壁
影像学
●MRI/超声:
●子宫体积增大;
●子宫肌层增厚、肌层混合回声;
●结合带增厚、不连续。
●血清CA125:
●来源于上皮组织中的一种高分子糖蛋白;
●研究发现异位的子宫内膜有较强的分泌CA125能力,分泌量是正常子宫内膜分泌的2-4倍;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5水平都可升高。
子宫腺肌病临床表现:不孕、月经异常、痛经不孕症患者中,高达30-40%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病
20-50%子宫腺肌病患者合并不孕。
子宫腺肌病引起不孕的可能机制
●宫腔形态改变,子宫肌层结构、功能异常;
●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变;
●子宫局部炎症和免疫功能紊乱。
>子宫腺肌病伴不孕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辅助生殖技术、切除病灶的保守性手术治疗。
>保守性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
●子宫腺肌瘤切除 术后复发率3.8-10.2%;
●弥漫性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 术后复发率11.1-24.6%。
>妊娠期子宫破裂率:
●子宫腺肌病保守性手术治疗后妊娠期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为2.8-12.5%。
内异症患者的生育力保护策略
1.有生育需求不伴不孕症的内异症患者生育力保护策略:
手术治疗:若囊肿直径≥4cm且疼痛症状严重,但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无其他影响生育因素的年轻患者,术后根据EFI评分决定自然受孕或是IVF-ET。
●疼痛症状严重,囊肿直径≥4 cm,先行手术;
●年龄超过35岁或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或合并子宫腺肌病者,先行助孕。
Meta分析
●研究组:子宫腺肌病的不孕患者(n-456)。
●对照组:无子宫腺肌病的不孕患者(n=1409)。
结论:
●子宫腺肌病影响IVF/ICSI的妊娠结局。
●降低胚胎种植率(24% vs 45%)。
●增加早期流产率 (32% vs 14%)。
2.子宫腺肌病(不孕)治疗:
保守性手术:复发率⬆、子宫破裂率⬆
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率⬇、流产率⬆
子宫腺肌病(不孕)治疗效果不佳
亟需新的临床处理方法提高子宫腺肌病(不孕)患者的妊娠结局。
3.国内外研究现状
GnRH-a:缩小子宫体积,减轻炎症、改善免疫功能、改善宫腔形态➡胚胎移植前行GnRH-a治疗➡提高子宫腺肌病(不孕)患者妊娠结局。
●排除反复胚胎种植失败的患者;
●冷冻胚胎移植前GnRH-a处理大多为3个月。
●仅纳入第1次冷冻囊胚移植周期,排除反复胚胎种植失败、合并直径≥2cm子宫肌瘤的患者。
●移植前GnRH-a预处理2-7个月。
患者整体临床妊娠率为51.9%,活产率为34%。
●本课题组分析2016-2023年223例冻胚移植周期子宫腺肌病(不孕)接受GnRH-a预处理患者临床资料及临床结局。
GnRH-a干预+人工内膜+冷冻胚胎移植组患者
接受GnRH-a干预前后临床资料,GnRH-a预处理2-9个月(中位数为3个月)
可考虑再推荐IVF-ET。一般推荐全策略,经药物或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待子宫基本恢复正常或到达可妊娠时限后,行冷冻胚胎移植。IVF促排卵方案也应以个体化为原则,对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高龄(≥35岁)或反复胚胎种植失败者,建议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微刺激等非降调方案,先行INF或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法(ICSI)积累冷冻胚胎。冷冻胚胎移植前的预处理方法,首选GnRH-a治疗2-6个周期。
以上内容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主任医师 教授 薛晴 2024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计划生育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