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复发性植入失败(RIF)仍然是辅助生殖技术中一个关键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蜕膜化受损。子宫内膜的内吞和跨细胞活性对蜕膜化至关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内吞基因是含有1的C末端Eps15同源结构域(EHD1),但EHD1介导的内吞功能是否与蜕膜化过程中的胚胎着床有关尚不清楚。
方法: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以评估可育对照组和RIF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IHC、qRT PCR和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检测EHD1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将EHD1重组腺病毒导入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研究相关蜕膜化标记基因。此外,在腺病毒介导的EHD1过度表达后进行了微阵列分析,以确定人胚胎干细胞中EHD1相关的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和共免疫沉淀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潜在的分子机制。
结果:RNA-seq分析表明,与生育对照组相比,RIF组分泌中期子宫内膜的EHD1表达显著升高。月经周期分析表明,EHD1的表达在增生中期增加,在分泌中期和蜕膜期逐渐减少。此外,EHD1过表达通过抑制催乳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的表达和细胞骨架的形成而损害蜕膜化。机制分析显示EHD1通过内吞途径调节LRP5/6蛋白功能,随后在蜕膜化过程中抑制Wnt4/β-连环蛋白途径。此外,Wnt4激动剂改善了受损的蜕膜化过程。
解释:EHD1-Wnt4通路的调节可能是改善RIF妇女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一种有希望的治疗策略。
未完待续……
完整文献,请识别添加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