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堂

妊娠前后局部和弥漫性子宫腺肌病病变的磁共振成像评估:139例患者队列研究

9.png


妊娠前后局部和弥漫性子宫腺肌病病变的磁共振成像评估:139例患者队列研究(⬅点击左侧文字观看视频)


研究问题:如何根据严格的验证标准评估妊娠前后子宫腺肌病的不同表型?

摘要回答:妊娠后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显著增加,而妊娠后局灶性子宫腺肌病的发生率和局灶性子宫腺肌病病变的平均体积显著减少。

众所周知: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与骨盆疼痛、痛经和/或不孕有关。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自然病程尚不清楚,特别是在怀孕期间。怀孕被认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积极影响。关于子宫腺肌病对妊娠影响的几项研究是可用的。子宫腺肌病可导致生育障碍、流产、早产。然而,目前还缺乏评估妊娠对子宫腺肌病影响的有效数据。 

研究设计、规模、持续时间: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我们的转诊护理中心(巴黎皇家港医院妇科)对139名症状性子宫腺肌病和/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了随访。对他们中的每一位,在怀孕前后都进行了磁共振成像。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对孕前和孕后的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了分析。

参与者/材料、设置、方法:患者必须年满18岁,怀孕,并在没有任何手术的情况下对症状性子宫腺肌病或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随访。每个骨盆磁共振成像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根据验证标准,该方案在1.5 T磁共振成像机上是相同的。报告了弥漫性和局灶性子宫腺肌病的发生率、局灶性子宫腺肌病病灶的体积和最大交界区的厚度。主要结果和机会的作用: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6±3.4岁,83(59.7%)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患者怀孕。MRI检查与分娩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55.2个月,分娩与MRI检查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32.2个月。妊娠前有96例(69.1%)子宫腺肌病患者,磁共振成像显示所有表型合并,而妊娠后有111例(79.9%)(p=0.04)。与怀孕前相比,怀孕后磁共振成像显示弥漫性子宫腺肌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n=22(15.8%)vs n=41(29.5%),p=0.01)。妊娠后最大结合区厚度显著增高(8.0mm±5.1 vs 12.0mm±4.8,p<0.01)。磁共振成像显示,妊娠后局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率(n=55(39.6)vs n=34(24.5),p=0.01)以及局部子宫腺肌病病变的体积(6.7 mm3±2.5 vs 6.4 mm3±2.3,p<0.01)显著降低。

局限性和谨慎理由:这项单中心研究是在一个转诊中心进行的,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子宫腺肌病,这可能会影响本研究的外部有效性。分娩和MRI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32.2个月,这意味着观察长期结果的随访期较短。

研究结果的更广泛含义: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假设,即怀孕期间的特定激素环境可能对局灶性子宫腺肌病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妊娠后局灶性子宫腺肌病的演变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的演变相似,支持两种实体之间共同的致病机制。

试用注册号:'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