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共识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与复发性流产

复发性流产(RSA)


2012 年美国生殖医学学会:2 次或 2 次以上临床妊娠失败。

2016 年中国专家共识:3 次或 3 次以上在妊娠 28 周之前的胎儿丢失, 同时提出连续发生 2 次流产即应重视并予评估。

2017 年欧洲指南:连续 3 次及以上妊娠 24 周前的自然流产。


RSA 病因


在育龄妇女中 RSA 发生率为 1%~5

病因复杂,约 50%原因不明(URSA)。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占 12%~19

遗传因素:夫妇染色体异常占 2%~5%;


早期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占 50%~60


内分泌因素:占 8%~12

血栓前状态(PTS) :先天性;获得性

感染因素:约 4%,感染病毒、细菌等。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同种免疫。

其他因素:环境、心理等。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


RSA 中占 12%~19


1 、天性子宫解剖异常(子宫畸形):


人群发生率 0.1%~O.9%; RSA 中占 7


子宫发育异常 RSA


纵隔子宫: 754.9

双角子宫: 250.8

单角子宫: 1%~20.7


②后天性子宫解剖异常:RSA 中占 12.9


宫腔粘连:占 4.1

子宫肌瘤:占 6.1

子宫内膜息肉 :占 3.1


③宫颈机能不全


发生率 0.1%~2%,包括先天性及后天性。

在孕 1628 周的 RSA 中占 15


子宫发育异常分类

1.png


纵膈子宫


子宫发育异常中最常见,占 75%左右,分完全及不全纵膈子宫,可导致不孕。

自然流产率最高 26%~94%, RSA 中占 4.9

流产原因:

纵膈区内膜及血管发育不良→早期流产;

纵膈减少了宫腔内容积→晚期流产;

宫颈肌肉与结缔组织比例失衡→宫颈机能不全。

术后辅助雌激素治疗,促进内膜生长。


子宫肌瘤


常见良性肿瘤,发病率 25%左右。

自然流产率 20%~30%,RSA 中占 6.1

黏膜下肌瘤和体积较大影响宫腔容积的壁间肌瘤可能是流产发生的影响因素。

流产机制:

肌瘤改变宫腔形态结构→干扰受精卵着床;

肌瘤刺激宫腔收缩和局部血运供应障碍→内膜慢性炎症改变→受精卵着床和发育不良→流产。

手术切除:粘膜下肌瘤、壁间较大肌瘤及内突肌瘤(宫腔镜、腹腔镜等)。


子宫内膜息肉


发病率 5.7%,RSA 中占 3.1%

分型:功能性、非功能性、腺肌瘤性息肉。

流产的可能机制:

息肉引起子宫出血、胚胎生长发育受限;

息肉减少了局部血供,并干扰胚胎着床。

辅助检查:超声、HSG、宫腔镜等

手术: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


宫颈机能不全


指宫颈内口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而引起的非分娩状态下宫颈病理性扩张和松弛,不能维持妊娠至足月的现象。

发生率 0.1%~2%,在孕 1628 RSA 中占 15

先天性:宫颈发育不良,占 1/3

优点:位置高;不易诱发感染;环扎带可长期保留至下次妊娠;成功率约 90%。


2、经阴道环扎术:


1 McDonald 法:孕 1418 周,成功率 85%~92

2 Shirodkar 法:孕 1518 周,高位宫颈环扎。

3 改良 Shirodkar 法:仅切开宫颈阴道前壁粘膜。


宫颈环扎术后注意事项:


臀高位卧床休息 3-5 天;

预防性使用宫缩抑制剂 3-5 天;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 天;

定期复查,注意腹痛、阴道流血及排液情况;

经阴道环扎术者于妊娠 37 周后拆除缝线;


经腹环扎术者于妊娠 37 周后择期剖宫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