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名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地址:
♦ 主院区: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建设东路1号
♦ 惠济院区:江山路33号
♦ 郑东院区:郑州市金水区龙湖中环路1号
♦ 南院区:郑州市新郑市航空港区华夏大道与洞庭湖路交叉口西北角
医院介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28年9月,其前身为原河南中山大学医科。1930年医科改为医学院。1931建立省立河南大学附设医院。1942年更名为国立河南大学附属医院。1952年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1958年从开封迁址郑州,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医院更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成为省部共建医院。2017年临床医学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县级医院帮扶示范基地、中国PTC突出贡献团队奖、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2023年复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获评A++++等级。
医院立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健康中原建设,紧扣“两个确保、十大战略”,打造“一院五区”的高水平城市医疗集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目前,医院有河医院区、东院区、南院区、北院区、西院区共五个院区,总占地面积55.31万m2,临床医技学部37个,病区324个。经过医院多年发展,医院已形成一体化管理、同品质医疗、差异化发展新格局,在优质均衡、健康保障等方面不断集聚集团化发展新动能,实现院区间的功能转换,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根据各院区地理位置、环境特点和发展状况,坚持功能定位差异化原则,明确各院区发展方向。医院致力于将河医院区打造成为复杂疑难急危重症综合诊治中心,将东院区打造成为国际化综合院区,将北院区建设成为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将南院区打造成为立足郑州航空港区、辐射豫东南的外科、急救、肿瘤、血液领域表现突出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将西院区打造为“大门诊、小病房、强急救”的综合诊疗院区。
目前,医院有在职职工15696人,卫生技术人员14042人,正高级职称882人,副高级职称228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职工2609人,硕士3623人。现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青7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青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2人、中原学者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
医院科研平台日臻完善,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委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10个,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3个,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21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100个,校级研究机构37个。医院科研立项和获奖总数稳居河南省卫生系统首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6项。其中,《肾脏病科普丛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河南省西医领域和科普领域“零”的突破。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ESI为0.551‰,国内排名第15位,医院贡献占比约50%。2022年临床医学继续成为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目前,医院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4个,第十批河南省重点学科3个、省医学重点学科67个(含培育学科8个),省医学重点支持学科8个。医院有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7个省级医学中心(呼吸、神经、创伤、妇产、骨科、口腔和传染病)。在医院前期发展基础上,将各类学科进行统筹布局,按照“优势特色、重点培育、潜力交叉”三类学科,围绕临床、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打破学科边界,形成以优势学科横向辐射带动、纵向深入发展的重点学科研究方向群,充分利用互联智能、临床大数据等优势助力医院发展。
医院以心、脑、肺、肝、肾、耳鼻喉、眼、妇产科等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大器官疾病综合诊治技术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近年来,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在我院得到应用,多项技术填补国内、国际空白。医院已成功开展泌尿、妇科、肝胆、胃肠、肛肠、胸外等11个专业的各类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已完成近万例手术,被授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泌尿外科、妇科、结直肠外科等临床手术教学中心;医院已获得开展器官移植领域全部”六大牌照“,肝脏、肺脏、肾脏移植手术例数居国内前五,小儿肾移植例数连续五年居国内第一;3D打印技术在骨科、耳科、泌尿外科等多个学科开展。2019年,我院董建增教授的“肥厚型心肌病子代遗传阻断”与刘冰熔的“内镜下胃成形术”填补国际空白。2020年,我院孙莹璞教授、徐家伟教授团队完成国际首例通过“植入前胚胎单细胞基因组微缺失微重复识别新技术(GeMiLa)”帮助遗传性手足裂患者诞生健康婴儿。2021年,心血管外科冯德广教授团队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三瓣联合“瓣中瓣”介入手术填补国际空白。2022年,肺移植外科赵高峰教授团队中国首例心脏杂交手术联合肺移植术“修心换肺”。
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五个院区” 的互联互通、数据统一、标准统一。实现了全院级的 HIS、LIS、PACS,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管理、门诊“一卡通”就诊等,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家六级水平,医院智慧服务三级,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居国内前列。设在医院的国家远程医疗中心建设了“国际-国-省-市-县-乡-村”七级联动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覆盖河南省73家三级医院、277家二级医院、687家一级医院;河南省外联通新疆、山西、四川、河北、天津、山东、湖南、湖北、福建等省份65家医院;国外与非洲赞比亚部分医院进行跨国远程医疗互联互通,开展常态化、规模化的远程医疗业务。
科室设置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消化内科医学部、内分泌与代谢病医学部、血液病医学部、肾脏内科医学部、风湿免疫与皮肤病学医学部、老年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医学部、神经与精神医学部、肿瘤内科医学部、放射治疗医学部、中医药与康复医学部、感染性疾病医学部、骨科医学部、泌尿外科医学部、胸外科医学部、心血管外科医学部、肝胆胰外科医学部、胃结直肠外科医学部、甲状腺乳腺血管外科医学部、整形美容烧伤医学部、儿童外科医学部、神经外科医学部、麻醉与围手术期及疼痛医学部、眼科医学部、口腔医学部、耳鼻喉头颈外科医学部、妇产医学部、生殖医学部、儿童内科医学部、影像医学与介入医学部、检验与输血医学部、病理医学部、药学部、急诊医学部、重症医学部、健康管理医学部、门诊部
推荐理由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简称郑大一附院,为郑州大学附属医院之一,始建于1928年9月,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复旦大学)中,综合排名位居全国19位。
医院前身为原河南中山大学医科;1930年改为医学院;1942年更名为国立河南大学附属医院;1952年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1958年从开封迁址郑州,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医院更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1年,郑大一附院正式获批为“三级甲等”医院。
截至2024年10月,医院有河医院区、东院区、南院区、北院区、西院区共五个院区,总占地面积55.31万平方米,临床医技学部37个,病区324个; 有在职职工1508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71人,副高级职称2291人,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4人;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4个,第十批河南省重点学科3个、省医学重点学科67个(含培育学科8个)。医院有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7个省级医学中心(呼吸、神经、创伤、妇产、骨科、口腔和传染病)。
注:医院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