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肥胖作为儿童常见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迅速增长。《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已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也达到10%,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不平衡是导致个体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自暴发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反复,且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疫情初期,应急状态下的延迟开学、居家学习、限制户外活动使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发生了重大变化。儿童在居家学习时,身体活动减少、久坐、长时间屏幕暴露、睡眠习惯改变、饮食不健康等“新常态化”情况可能导致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不平衡,使儿童体重增加。其他特殊情况,如存在限制户外活动的慢性疾病也会对儿童健康产生类似影响。COVID-19流行影响了全球约75%学龄期儿童的体格生长,体重增加程度与停学时间长短有关,同时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反比。
我国一项纳入了10个城市124 603名学龄前儿童的调查显示,疫情停课后肥胖患病率较疫情前显著增加(12.28% vs. 10.47%)。此外,约50%儿童居家学习期间的运动量未达到相关指南建议。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COVID-19流行期间,身体活动减少加重了儿童肥胖,且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儿童较非脂肪肝肥胖儿童糖化血红蛋白和平均血压增高更为显著。COVID-19流行期间或其他居家学习、限制户外活动的特殊状态下,儿童超重和肥胖风险增加,这可能会增加远期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风险。针对儿童饮食结构改变、户外活动减少、体重普遍增加的现状,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保健学组经反复讨论,特制定本建议,拟指导妇幼保健人员帮助家长做好特殊情况下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预防管理。
1 居家学习导致儿童体重增加的原因
1.1 心理紧张导致进食甜食零食增加
因慢性疾病或疫情等特殊原因所致的居家学习期间,儿童可能出现压力,表现为担心、恐慌、焦虑、易怒、抑郁等。压力可激活身体的压力反应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进一步干扰食欲调节,导致摄入更多高能量、高脂肪、高甜度食物和零食以缓解情绪,增加超重和肥胖风险。
1.2 睡眠问题增加及运动量减少
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及阶段性反复状态下,高、中风险地区儿童居家隔离,低风险地区儿童外出活动时间减少,可导致儿童睡眠问题增加和体育活动减少。儿童睡眠不足会导致胃泌素分泌增加和瘦素分泌减少,可增加饥饿感和食欲。儿童严重慢性疾病或疫情防控阶段,父母可能面临不得不居家办公、失业、再就业、面对疫情持续威胁健康的恐惧、重返工作岗位的不适应等情况,压力较前增高。调查表明,疫情期间父母压力比无子女成年人更高,且明显高于疫情前。进一步可能影响亲子互动,增加儿童屏幕暴露时间和超重及肥胖风险。此外,屏幕暴露时间增加、运动量减少,含糖饮料、快餐食品、甜食和咸味零食的摄入量也会随之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量减少,这些因素也将增加儿童超重及肥胖风险。
2 预防管理建议
针对居家学习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不断增加的现象,经过专家反复讨论特提出“调整饮食、充足运动、良好作息、自我监测、加强管理”的五大建议。
2.1 调整饮食
少吃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高糖和高含糖零食饮料五大类食物,多吃绿叶蔬菜、含糖少的水果、全谷面类三大类食物。具体可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指南,儿童每日应摄入2种奶类、豆类或坚果,3种谷物,3种鱼禽肉蛋和4种蔬菜水果,每周至少进食25种以上食物。儿童三餐食物占一日总能量的供能比例应分别为早餐30%、午餐40%、晚餐30%。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专心就餐,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烹饪方法以煮、炖、蒸、炒等为主。晚餐(18~19时)后不再加餐或吃零食。父母应改变观念,合理为儿童选择零食,规定儿童每日进食零食的次数及数量,尽量避免滥用零食来安抚或奖励儿童。对于挑食、偏食或膳食欠均衡的儿童,需在医务人员建议下选择单一或复合营养素补充制剂。由于疫情防控或其他特殊原因要求限制户外活动,儿童无法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需及时、足量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国际单位)。
2.2 充足运动
建议儿童在尽可能保持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在社区的公共空间(包括居民小区、健身步道、多功能活动场地、小型公园等)进行运动。在保证安全第一、兴趣优先、方法得当、适量适度、居家为主、因地制宜的原则下,不同年龄段儿童可选择相应的运动(表1)。家长应为儿童制定每日运动计划表,包括运动内容及持续时间,其间必须鼓励儿童坚持运动;家庭成员还可与儿童开展趣味运动比赛。此外,还需限制儿童的屏幕暴露时间,提醒在作业间隙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如做家务、协助烹饪、家庭舞蹈等。建议儿童青少年屏幕暴露时间平均每天不超过30min。
2.3 良好作息
推荐儿童每天的最适宜睡眠时间为:3~5岁10~13h,>5~13岁9~11h,>13~17岁8~10h。同时,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儿童形成良好作息。首先,需帮助儿童了解居家学习的原因、目的,缓解焦虑情绪及心理压力,并每日进行放松训练。在儿童感到紧张焦虑时,可进行腹式呼吸,深呼吸2~3次,也可做肌肉放松操1~2次。其次,父母应多陪伴儿童,增加与儿童的互动频率和时间。
互动形式可以是亲子游戏(如亲子共读、玩桌游、拼图、做手工、诗歌朗诵、绘画、书法、做健身操等)、面对面交谈等。亲子间的良好交流有利于释放双方压力,且便于父母在发现儿童出现不良情绪时给予正确回应。此外,若发现儿童存在可疑严重心理问题,应及时寻求医生帮助。儿童应尽量避免摄入引起兴奋的含咖啡因饮品,如可乐、奶茶、茶等。日间做适当的体育运动,睡前60min停止屏幕暴露,可聆听柔和舒缓的音乐以放松心情,提高睡眠质量。父母不要在儿童卧室放置电视,按时提醒儿童就寝及起床,避免晚睡晚起。
2.4 自我监测
采用家中自备的电子秤经常测量体重是有效的自我监督方法。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可以指导家长采用生长曲线图监测儿童的身高、体重,每月1次,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和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并与相应参考值比较 BMI正常参考值见表2)。快速筛查中心型肥胖WHtR的界值点为:男性0.48,女性0.46。必要时根据当地防控级别,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咨询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1例7岁女性儿童,体重31kg,身高120cm,则BMI=21.5,已超过同年龄肥胖界值点,需进一步就医以明确诊断、制定干预治疗方案。
2.5 加强管理
妇幼保健人员需定期通过线上或线下途径对学校师生及家长进行宣教和指导,帮助家长走出对儿童体重增长的认识误区,提高对超重和肥胖的重视,教会家长制定运动计划及进行家庭体重监测,提供咨询和就诊渠道。医疗机构可通过建立互联网医院改变传统诊疗模式,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多种咨询及就医渠道。医务人员应对线上或线下因超重及肥胖就诊的儿童进行体格生长及营养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身体活动、营养干预、行为干预等个体化干预及治疗措施。此外,还应加强医疗大数据建设。
对包括体重在内的健康指标进行监测,掌握我国儿童群体健康状态变化趋势,及时向政策制定者及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参考并提出建议。总之,居家学习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预防管理,要点是认识肥胖危害,形成预防肥胖从儿童抓起的氛围,推荐调整饮食、加强运动、良好作息、自我监测、加强管理五大建议,构建家庭、社区、学校、医院和政府的全链条管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及发展。